Android 3.0的完美詮釋!Xoom最強評測
引言:作為第一款真正的Android 3.0 蜂窩系統(tǒng)平板電腦,摩托羅拉Xoom上市之后受到了全球所有媒體和用戶的關注,由于目前國內尚無法買到這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平板電腦,我們暫時無法給大家做詳細的評測??上驳氖?,美國最專業(yè)的硬件評測網站AnandTech在幾天前發(fā)布了這款產品的詳細評測文章,文章從產品外觀、體驗、操作系統(tǒng)、易用性、性能、電池續(xù)航等多方面對這款產品進行了最詳細的評測。為了能夠讓國內網友也能對這款產品有最為詳細的了解和認識,小編將這篇文章進行了全文翻譯(并未逐字逐句,有一些自己的風格和觀點),譯稿將近1.8萬字,希望對Xoom和Android 3.0操作系統(tǒng)感興趣的朋友仔細閱讀這篇文章。
在這里特別感謝AnandTech能夠做出如此優(yōu)秀、專業(yè)、全面的評測,這是小編非常喜歡的一個網站,喜歡看硬件評測的朋友也不妨多多關注他們。
原文鏈接:http://www.anandtech.com/show/4191/motorola-xoom-review-first-honeycomb-tablet-arrives/1
泡泡網平板電腦頻道3月2日 早在十年前我就想要一部iPad這樣的設備,但當我真正擁有它之后才發(fā)現工作的負擔并不允許我有很長的時間去使用這個劃時代的產品。因為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開會、做產品內容、測試以及調研,這些工作中唯獨最后一種可以使用iPad取代傳統(tǒng)電腦。iPad上的優(yōu)秀應用程序仍然主要是圍繞著內容的消費,以及最近才剛剛開始火熱的游戲。雖然iPad上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效率型應用程序,但在很多應用場合下仍然不能與傳統(tǒng)電腦相比,干起活來更加利索的鼠標鍵盤以及高分辨率顯示器才是真正的工作平臺。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情況,對于其他很多人來說iPad還是非常有用的,我經常在機場以及飛機上看到很多人將他們的ThinkdPad換成了iPad玩的不亦樂乎。相對于傳統(tǒng)的筆記本來說,iPad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不僅輕巧方便攜帶,而且它的電池續(xù)航能力也比一般的筆記本要長很多,且更加易用。在性能方面,iPad至少不會輸給上網本,這得歸功于它采用的是NAND Flash存儲而不是傳統(tǒng)的硬盤。在有些應用場合下,屏幕尺寸也非常合適,而且觸摸操作總比用鼠標點擊更加方便。
2007年6月,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代iPhone產品,很快風靡全球。Google 早就知道自己逃不過在移動操作系統(tǒng)方面與Apple終有一搏(2005年Google就收購了Android公司),但他們在iPhone推出之前也沒有料到iPhone竟然會如此強大和成功。所以即使Google在2007年年末就已經正式發(fā)布了Android操作系統(tǒng),但一直到2008年10月份都沒有實際的產品上市。
如果說蘋果公司會因為一款產品成功而滿足的話,那么對于Google來說可能還有很多時間來慢慢與蘋果競爭。但是蘋果就是蘋果,創(chuàng)新是整個公司的DNA。從2007年起,幾乎每年六月都會給消費者帶來一款新的iPhone,每一年操作系統(tǒng)都會大跨步升級一次。Google 顯然會感到無比的壓力。
Google 的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作為一個將“開放”視著未來的公司,被蘋果這樣一個封閉的瘋子搞的毫無面子,Google必然會擔心長期這樣下去自己的開放夢會破滅。另外,Google意識到如果按照蘋果的產品發(fā)布周期和研發(fā)進度,每年都推出一款手機和操作系統(tǒng),仍然會永遠都跟在蘋果的屁股后面走,因為蘋果總是能搶在他們前面吸走用戶。
所以對于Google來說,唯一的路子就是徹徹底底的開放,給所有的硬件合作伙伴提供可以完全可定制的界面,讓大量的硬件合作伙伴來幫助自己推出產品。對于硬件廠商和客戶來說,這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所有硬件廠商只需要把Google Android拿過來改改UI就可以了,大幅度降低了軟件開發(fā)成本。然而對于 Google 來說,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對于蘋果來說,他們只需要考慮每年提供一個單獨的硬件平臺更新就行了,但Google需要面對的是大量不同層次、不同架構、不同性能的硬件產品,并且要做到與這些所有的產品都能夠兼容,這就意味著 Google 需要更長的時間或者更多的資源投入來進行 Android 操作系統(tǒng)的開發(fā)。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沒有任何一個公司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全支持所有硬件廠商的所有產品,別的不說,中國的山寨產品就足以讓Google抓狂。
所以,Google需要采用更加“捷徑”一些的策略。蘋果不是每12個月發(fā)布一款iPhone或者操作系統(tǒng)么,Google 就來個每5個月給Android來一次重大的更新,以在操作系統(tǒng)更新頻率上壓倒蘋果。在這一點上Google確實做到了,而且由于知道自己起步較晚,每一次更新也都是一次大的跨步。
但是對于Google來說這還不夠,僅僅是依靠頻繁更新操作系統(tǒng)而沒有實際產品的話還是會被蘋果壓制,要想在短期內兼容所有合作伙伴推出的所有產品又不現實。怎么辦呢?最終Google在保證操作系統(tǒng)頻繁更新的同時,還采用了一個新的策略,那就是Android每一次重要的更新,都拉一個典型的、重要的合作伙伴來推出產品,Google與該合作伙伴進行密切合作,保證Android的最新技術和性能都能夠在這個設備上得到體現,從而與蘋果展開正面的競爭,并且也給其他的合作伙伴打氣。
當然 Google 對于這個重量級的合作伙伴也有一個最為原則性的要求:必須嚴格按照 Google 的計劃辦事兒,包括與 Google 合作開發(fā)操作系統(tǒng)、什么時候發(fā)布產品、在什么地方上市、預計達到什么效果等等都得按照 Google 的計劃。這就是 Nexus One 和 Nexus S 誕生的由來,之前的Nexus One就是 Google、高通與HTC密切合作的結果,而Nexus S則是 Google 與三星(處理器也是三星的平臺)合作的結晶。
雖然到了最后,Android的手機仍然沒有一款能夠真正的挑戰(zhàn)iPhone(從銷量來看),但是Google認為他們還是做的很成功的。筆者記得很久之前看到過一國外媒體對 Google CEO 施密特的采訪,問他如何評價 Android 手機現在仍然無法與iPhone匹敵的事情,施密特表示說我們最初的目標就是給所有廠商提供一個新的智能手機平臺選擇,并且建立出一套完整的產業(yè)鏈,很顯然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現在到了平板電腦火熱的時代,Google 繼續(xù)按照他們的這種策略,與摩托羅拉和NVIDIA進行密切合作,推出了首款采用專門為平板電腦設計的操作系統(tǒng)Android 3.0的設備摩托羅拉Xoom,搭載的處理器則是NVIDIA最新的Tegra 2雙核處理器。除了Xoom之外,其他基于Android 3.0操作系統(tǒng)的NVIDIA Tegra 2平板也將接二連三的上市,包括三星的 Galaxy Tab 10.1、LG的 Optimus Pad等等。
所以,本次關于摩托羅拉Xoom的評測也能夠基本上體現出未來采用Android 3.0系統(tǒng)、Tegra 2處理器平板的大致體驗、性能,首先我們從摩托羅拉Xoom的硬件說起!
Xoom看起來感覺像一個更加結實的iPad,雖然沒有采用鋁合金機身,但給人的明顯感覺就是手持感更好且更加實用。背部采用了一整塊的金屬背板,頂部采用的是一種軟塑料外殼,整體上有一種磨砂的感覺,頂部這種塑料也有很多智能手機采用。
機身前面當然是一整塊的玻璃屏幕,值得一體的是屏幕的邊框要比iPad窄很多,看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更加時尚。屏幕的高寬比也比iPad更加符合寬屏的體驗,10.1英吋屏幕分辨率為1280×800,高寬比為16:10,而iPad采用的9.7英吋屏幕分辨率為1024×768,高寬比為4:3。整體看來就是Xoom的寬度和iPad差不多,但明顯要比iPad窄一些,這樣給人一種更好操作的感覺。
摩托羅拉Xoom(左) VS 蘋果iPad(右)
Xoom整個機身上只有三個按鈕,分別是增加音量、降低音量和電源開關/鎖屏按鈕,音量按鈕和手機一樣,位于縱向手持時的左邊緣;而電源開關和鎖屏按鈕像iPad一樣集成在了同一個按鈕上,位于背部攝像頭閃光燈旁邊;如果橫向拿著Xoom的話,鎖屏按鈕的位置就在左手食指的旁邊,所以當你不知道該怎么拿的時候,只需要用左手食指摸一下那個按鈕在不在就知道了(Xoom內置重力傳感器,所以從屏幕上看不出你是不是拿反了)。
但是由于Xoom的前面沒有任何按鈕,所以當你隨機拿起屏幕沒亮(鎖定或者關機狀態(tài))的Xoom時,經常都可能拿反。不過用習慣了的話,你就會養(yǎng)成一拿起Xoom就用手指在背部找按鈕的習慣,而沒有必要知道按鈕具體在哪個位置。
相比iPad而言,Xoom的重力旋轉感應似乎要慢一些,主要體現在當你旋轉Xoom的時候,操作系統(tǒng)自動旋轉桌面以適應握持方向的速度,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因為Xoom分辨率更大而且是寬屏的,旋轉的時候尺度會顯得比較大,所以看起來就會慢一些。但這個并不能算一個缺點,只是感覺有點囧…
Xoom上有前后兩個攝像頭,前置攝像頭為200萬像素,后置攝像頭為500萬橡像素且配了一個雙LED的閃光燈,可以用來拍攝每秒30幀的720P高清視頻。前置的攝像頭旁邊有一個紅色的LED,當攝像頭工作的時候會亮,另外還有一個綠色的充電LED和一個白色的消息提醒LED,當然亮的時候光都很微弱。
Xoom的背部還有兩個小揚聲器,頂部有一個3.5mm耳機插孔,而底部有一個Micro USB、一個Micro HDMI以及一個電源線插孔。其中HDMI接口支持鏡像顯示功能,也就是說將Xoom平板上顯示的內容直接鏡像一份到大屏幕上顯示。
Xoom的內部采用了一顆雙核的NVIDIA Tegra 2 Soc 處理器,具體型號是 Tegra 2 T20,運行頻率為1GHz。由于這是NVIDIA專門為平板電腦推出的首款Soc處理器,所以封裝面積比較大,不過性能也很不錯。摩托羅拉還在Xoom的主板上集成了1GB的內存和32GB的MLC NAND存儲芯片。另外,一個朝外露出的4G LTE SIM卡托盤下面還藏著一個MicroSD插槽。
首批發(fā)售的Xoom只有一個版本:32GB容量的3G版(可升級至4G LTE),美國運營商Verizon的裸機銷售價格是799美金,而且用戶必須至少訂購一個月的Verizon數據套餐(最低檔是20美金/1GB流量)才可以解鎖WIFI功能。與這個價格最接近的iPad是32GB容量的3G版本,零售價格為729美金。雖然說Xoom比iPad貴了79美元,但從硬件方面iPad和它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Xoom有兩個攝像頭、更快的雙核心CPU且可升級至4G等等,所以Xoom的真正對手應該是即將要發(fā)布的iPad2才對。
Xoom的真正對手——iPad 2
如果你目前手頭比較緊但又特別想買的話,Verizon還給客戶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就是首付599美金,但需要與Verizon簽定兩年每月至少消費20美金的合同,這種方案對于經常會使用3G上網的用戶來說是最為劃算的。摩托羅拉官方表示將盡快上市WIFI-Only版本的Xoom,零售價格在600美元左右,最終定價應該就是599美元了。
摩托羅拉在廣告中宣稱Xoom完全充滿電的時間只需要它主要競爭對手的一半,也就是3.5小時就可以充滿。不得不說根據我的測試Xoom充電確實非常快速,但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們先來說說蘋果, 雖然iPad在非鎖屏狀態(tài)下并不能通過普通PC進行充電(可以通過蘋果機充),但在鎖屏狀態(tài)下iPad通過附送的USB連接線還是可以慢慢充電的,另外蘋果還專門為iPad用戶提供了一個10W的充電器(通過充電器3小時就可以充滿),最重要的是,不管iPad采用何種方式充電,都可以使用蘋果標準的USB數據傳輸線,iPodTouch、iPhone的數據線都可以,現在iPhone、iPad、iPod那么火熱,即使外出或者去朋友家,找一條這樣的數據線充電問題應該不大,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而摩托羅拉Xoom就比較杯具了,雖然它采用了標準的Micro USB接口傳輸數據,但并不能用來充電。因為Micro USB接口能夠傳輸的電流非常微弱。摩托羅拉Xoom標配的充電器功率為18瓦,當給一個沒電的Xoom充電的時候,充電器會以最高16.5瓦的功率為Xoom進行充電,以盡快恢復Xoom的工作,但缺點是顯而易見的,意味著你不管走到哪兒,都必須帶著這個丑陋的充電器和塞在哪兒都會亂成一團麻的充電線。
另外,摩托羅拉Xoom這個充電接頭也讓人有點憂心,非常的瘦小,能不能扛得住用呢?如果懷掉了,就意味著需要更換一套全新的充電器,即使僅僅是這個小頭出了點問題。
說完了不好的方面當然還是要來說說Xoom優(yōu)秀的地方,而屏幕的分辨率絕對算的上這款產品的亮點。分辨率為1280×800的10.1英吋寬屏顯示效果非常不錯,雖然不能說這個分辨率是平板電腦的完美分辨率,但它的表現確實比1024×768好的不是一點半點。
雖然分辨率非常合適,但Xoom屏幕的整體表現并不完美,經過測試Xoom在白屏下的表現(值越大越好)最高為357nits(流明),而iPad為374 nits;而在黑屏下Xoom的表現(值越小越好)是0.48 nits,而iPad只有0.4 nits;屏幕對比度也就自然沒有iPad表現好了,Xoom只能到750:1,而iPad可以達到934:1。如果將他們倆放在一起對比的話,就會發(fā)現區(qū)別確實很大:
摩托羅拉Xoom(左) VS 蘋果iPad(右)
摩托羅拉Xoom(左) VS 蘋果iPad(右)
而且,對比度小也會嚴重影響屏幕在陽光照射下的表現,實踐證明Xoom在陽光照射下幾乎沒法使用,尤其是屏幕上顯示的是深色畫面的時候,在陽光下就幾乎看不見了,網頁瀏覽和Email功能勉強可以使用,因為它們采用的是白色的背景。
可視角度方面Xoom也遠不及iPad,上面的照片中我們幾乎從側面看iPad上的文字,仍然可以看到有非常優(yōu)秀的顏色還原能力,而Xoom角度還小一些,表現雖然還可以接受,但絕對算不上很好。下面這一張照片就更能體現出這一點了:
另外屏幕抗指紋方面和iPad差不多,似乎凡是玻璃外層的電容平在抗指紋方面都差不多,沒有表現特別好的,如果你想隨時保持屏幕干凈的話,請隨身帶清潔布,至少比較柔軟的衛(wèi)生紙得帶吧~~。
大家應該知道Xoom并不是首款Android平板機,早在這款產品推出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廠商推出基于 Android 2.x 系統(tǒng)的平板了,但不得不說這些產品很可笑,由于Android 2.x是專門為手機設計的操作系統(tǒng),也沒有專門為平板電腦開發(fā)的游戲,強行放到平板電腦上…..就好像是被強行扯大的手機界面一樣。
但代號為“蜂窩(Honeycomb)”的Android 3.0 不一樣,這是 Google 專門為平板電腦開發(fā)的操作系統(tǒng),上圖就是蜂窩系統(tǒng)的主界面。可以看到,蜂窩界面并沒有抄襲iOS的設計,但也絕對不是僅僅將Android 2.x系統(tǒng)進行放大。在蜂窩系統(tǒng)上我們可以看到Google要重塑Android的決心。
拿起任何一部Android手機你都會看到前面至少有4個按鈕,不管是電容式觸摸屏手機還是需要進行物理切換(滑蓋之類的)的手機都一樣,4個按鈕分別是:Home、Menu、Back和Search(主界面、菜單、返回和搜索),按鈕的排序可以由手機生產廠商自行調換,但缺一不可。大家還記得當初M8為什么沒能裝上Android系統(tǒng)的原因嗎?就是因為缺少兩個按紐(魅族當時想給用戶提供一種方案加兩個按鈕,無視了“搜索”按鈕)最終沒能成功。
而在“蜂窩”系統(tǒng)上,Google終于重塑自己打破了這一限制,去掉了Menu和Search,但是新加入了一個 Tasks(任務)按鈕。當然為了挑戰(zhàn) Apple,Google也必然將這些鍵都集成到了屏幕中了,成為了操作系統(tǒng)的一部分。既然 Google 已經將其集成到了操作系統(tǒng)里,那么下面說這些按鍵的時候,筆者一律以“圖標”代替,免得誤導了大家。

這幾個圖標的順序已經固定,從左到右分別是 Back(返回)、Home(主界面)和Tasks(任務)。到目前為止這幾個按鍵部分廠商還不能自己定制,所以什么摩托羅拉 MotoBlur、HTC Sense、三星 TouchWiz都可以統(tǒng)統(tǒng)下課了,至少目前如此。圖標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所有蜂窩系統(tǒng),這幾個圖標都在左下角。
整個UI主題采用的是特隆會見機器戰(zhàn)警的風格,當在主界面上滑動手指的時候,屏幕上將會出現一個淺藍色的長條以顯示出頁面切換的狀態(tài)。頁面快捷方式的字體非常漂亮,但有意思的是屏幕底部的圖標很有Android這個單詞本身的風格——“機器人”。我個人并不認為這個界面就是 Google 能夠做出來的極致了,也許是 Google 想做出一些與中不同的東西,或者說故意符合 Android 這個單詞本身的風格罷了。
蜂窩的這個設計讓我不得不懷疑這種平板的界面可能很快就會稱為主流桌面操作系統(tǒng)的設計方向了,但智能手機應該不行,畢竟屏幕還是相對太小。而對于桌面操作系統(tǒng)來說,只需要在平板操作系統(tǒng)的UI上做的更加高效一些即可,并沒有太大的不同。

甚至我還認為 Google 已經開始將很多桌面操作系統(tǒng)的設計元素引入到了Android 3.0 蜂窩系統(tǒng)中了,大家可以看看平板右下角的那一個區(qū)域,不明顯就是 Windows 操作系統(tǒng)中的系統(tǒng)托盤嗎(時間、Wifi信號、電池狀態(tài))?而用過 Android手機的用戶應該知道,此前的Android任務欄是在頂部的,Google這個改動意味著什么呢?大家不妨自己去猜猜。
從蜂窩的整個界面來看,非常的簡潔、干凈并且一切都做的非常優(yōu)秀,雖然不能算是100%完美,但也著實能夠讓人感到吃驚,Google很好的將Android強大的功能與讓人過目不忘的界面設計結合了起來。
和蘋果的iOS不一樣,Android從一開始就支持多任務操作,當你退出一個應用,甚至切換到另一個應用(或者返回主界面)之后,原來的應用程序依然會在后臺運行,知道所有程序的內存使用總和超過了可用內存的容量,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操作系統(tǒng)會自動停止最近最少使用的應用程序,以為正在工作的應用程序和其他可能還會頻繁使用的應用程序騰出內存空間。

iOS 4上的多任務切換界面
一說起多任務,就必然存在任務切換方式方法的問題,iOS系統(tǒng)切換多任務的方法是雙擊Home鍵,屏幕上會出現一個目前正在運行的后臺任務列表;Windows Phone 7的切換方法是按返回鍵切換;Android 2.x 的切換方法是——長按Home按鈕,然后會出現一個最近使用的應用程序列表,看起來和iOS的實現方式差異不大。
但在蜂窩系統(tǒng)上,Google是怎么做的呢?前面我們已經提到Google在蜂窩系統(tǒng)上新增了一個固定的Tasks(任務)圖標,自然切換應用程序就是靠這個圖標了,位置就是左下角的第三個。點擊該圖標之后(也可以長按Home按鈕),屏幕的左側會顯示最近5個正在后臺運行的應用程序列表,每一個列表項都又一個文字標簽,告訴你這是什么應用程序,同時還都有一個預覽圖,這樣不僅用戶切換起來很方便,而且也不會因為想不起來應用的名字而切換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應用程序。
但不方便的是,多任務切換列表最多顯示5個應用,而且用戶無法觸摸滾動以讓它顯示的更多(iPhone手機雖然只能顯示4個,但可以拖動顯示更多),如果我要切換的應用程序不在這個列表里的話,那么就只能到系統(tǒng)的應用程序面板中去重新啟動了(雖然啟動的可能還是正在后臺運行的程序),這種設計可能會給人們造成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就是大多數人可能都會習慣在切換應用程序的時候下意識的去運行系統(tǒng)應用程序面板,而不是去點 Tasks 圖標。這一點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限制,不知道 Google 是不是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另外在這個列表里也沒有辦法像iOS那樣強制退出應用程序,只能進入應用程序之后,再通過應用程序中的退出功能來完全關閉該應用,這對于習慣了使用iOS的用戶來說,確實感覺有點別扭。
除了新的多任務切換界面之外,蜂窩操作系統(tǒng)還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提醒功能界面。和之前Android 手機上的提醒功能是通過滑動屏幕上方區(qū)域不一樣,在蜂窩系統(tǒng)上是點擊屏幕右下角,時間顯示左邊的圖標,點擊該圖標之后就會出現目前已經收到的所有應用通知了,如果通知的應用程序超過5個的話,將會出現一個下拉的滾動按鈕。
當點擊其中任何一個應用的通知之后,系統(tǒng)將會顯示通知的全文,并且用戶可以清除其中的內容,如果再次點選的話將會啟動該應用程序。從蜂窩系統(tǒng)切換多任務和通知功能使用的界面和方法來看,都和傳統(tǒng)的桌面操作系統(tǒng)非常相似,雖然還不是特別完美。
蜂窩系統(tǒng)上的屏幕小工具一直被Google非??粗?,但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這東西除非能夠做成完整功能的應用程序,否則放在桌面上完全是占位置。什么意思呢?我們來通過蜂窩系統(tǒng)上 Email 的小工具做說明:
如上圖所示,桌面上的Email小工具會顯示兩三封最近收到的未讀郵件,用戶可以在小工具上按住手指滾動以顯示收件箱中的更多郵件, 甚至可以點擊該小工具的頂部切換到顯示所有未讀郵件的列表。但是在這個小工具上,用戶沒有辦法直接在小工具上查看郵件全文,刪除、回復就更不用說了。唯一的辦法就是點擊其中一封郵件標題,但點擊之后就會啟動系統(tǒng)中的完整版郵件程序…也就是說:桌面上的小工具頂多只能算得上是完整應用程序的一個帶預覽功能的快捷方式罷了,并不能當作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序來使用。
但是,有誰會專門開發(fā)小工具形式的應用程序呢?
當然,蜂窩系統(tǒng)還提供了一些讓你的小工具更酷更絢的功能,比如你可以在小工具上只顯示照片的一個特寫,點擊照片之后再啟動照片瀏覽器查看原圖,但還是會啟動照片查看器。
另外,小工具還支持堆疊功能,比如下圖中的這個 Youtube 視頻堆疊顯示,還是蠻漂亮的,用戶切換起來也非常方便。除了視頻之外,電子書籍也可以使用堆疊功能,你可以輕松的點擊任何一本書的封面啟動相關的應用程序進行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蜂窩系統(tǒng)上的搜索功能,用戶在搜索框中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之后,Google 搜索引擎除了會返回從Google服務器上請求的結果之外,還會顯示相關的本地應用程序以及聯系人。蜂窩搜索并沒有集成Google的Instant(實時搜索)功能,但界面確實非常簡潔。
添加小工具也非常簡單,只需要點擊屏幕右上角的 + 號圖標即可,蜂窩系統(tǒng)默認有5個主屏幕,你可以將小工具或者應用程序的快捷方式從小工具添加界面中拖到任意一個屏幕上。
所有的小工具都可以給你提供該應用程序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直接訪問內容和數據的入口,而不是僅僅給你一個啟動程序的快捷方式。
如果在多任務管理器界面和新的通知/提醒界面中都找不到你想要的應用程序,那么還有一個最為傳統(tǒng)的辦法就是直接打開應用程序面板,應用程序面板圖標位于屏幕的右上角(+號旁邊那個 Apps),啟動應用程序面板后就和你在 Android 手機上將底部的應用程序面板往上拖之后的效果類似,但顯然要漂亮的多。
在蜂窩系統(tǒng)的應用程序面板上你會發(fā)現 Google 特地強調了 Android 的 App Market(應用程序市場),該入口不僅僅出現在了應用程序面板中,還出現在了應用程序頂部靠右的位置,看來 Google 確實非常希望大家能夠多去應用程序市場下載/安裝應用。
另外應用程序面板的屏幕滾動方式也從Android手機的豎屏滾動變成了橫屏滾動,和iOS的設計理念雷同。而且在應用程序面板的頂部還添加了一個 My apps(我的應用)標簽,切換到該標簽之后會顯示你已經安裝過的應用程序列表。
從蜂窩系統(tǒng)整體來看,其中的搜索功能還是非常不錯的,用戶只需要簡單的輸入關鍵詞就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Palm Pre 的手機就給用戶養(yǎng)成的是這種習慣,iOS后來也采用了這種全局搜索的功能,但沒有給用戶養(yǎng)成搜索的習慣,這恐怕是iOS UI唯一的失敗之處。
大家都知道,平板或者手機上的觸摸鍵盤輸入和物理鍵盤輸入相比肯定體驗要差很多,而對于這些設備的廠商來說,提升輸入體驗又是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在你平時使用iPad或者其他觸摸屏手機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過廠商其實在觸摸屏幕輸入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最典型的就是自動糾錯功能。
自動糾錯很好理解,就是當你輸入錯誤的時候,系統(tǒng)會如何糾正你輸入的錯誤內容。在蜂窩系統(tǒng)上,Google 為自動糾錯的功能加入了三個選項,分別是 Off、Modest 以及 Aggressive ,其實這個選項主要是讓用戶可以自行設定自動糾錯的等級,筆者手頭還沒拿到Xoom和Android 3.0設備,所以還不知道這三個詞的準確中文翻譯,這三大概意思就是“關閉”、“中等”和 “強”。怎么理解呢?做個實驗你就知道了!
不得不說這個實驗有點諷刺,因為在評測中就是使用 “Xoom”這個單詞來進行測試的,在英語中本身是沒有這個單詞的,完全是摩托羅拉生造的一個詞(發(fā)音也很難,筆者聽 NVIDIA 的人說他們問了摩托羅拉,讀音和 Zoom 相似,可見摩托羅拉官方也不明白到底怎么發(fā)音才好,這倒可以有效的避免商標使用的問題哈),所以如果在平板電腦上輸入這個單詞的話,作為一個不存在的單詞是應該自動糾錯的。
測試結果就是,當將自動糾錯級別設置成 Modest 時,輸入 Xoom 這個單詞之后不會又任何糾錯建議提示,但如果開啟 Aggressive 級別時的話,單詞旁邊就會出現糾錯建議(Zoom),因為它認為你輸入了一個錯誤的單詞。
有人可能不明白了,為什么系統(tǒng)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 Zoom 的糾錯建議,而不是出現 Room 的糾錯建議呢?這就涉及到鍵盤糾錯建議中的另外一個技術——位置識別。原因很簡單,因為字母 Z 在鍵盤上更加靠近 X,所以用戶按錯的幾率非常大,于是系統(tǒng)就給出 Zoom 的糾錯建議。
同樣,使用 Pool 這個單詞測試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當用戶故意輸錯成 Pook 的時候,Modest 自動糾錯級別下不會又任何提示,但在 Aggressive 級別下就會有糾錯建議了,因為字母 L 和 K的位置也很近。
不過在默認設定下,糾錯建議欄是被隱藏的,也就是說用戶并沒有快速和簡單的方式手動將一個單詞添加到詞典。但 Google 給用戶提供了顯示糾錯建議欄的選項,甚至還可以單獨在橫屏的狀態(tài)下開啟自動糾錯建議。
下面是幾張蜂窩系統(tǒng)虛擬鍵盤的截圖:
從整體上來看,蜂窩系統(tǒng)的鍵盤還是非常漂亮的,唯一的小問題就是有些標點符號的位置可能需要新用戶習慣一段時間,當然這個問題在虛擬鍵盤上也不可避免,在這么小的屏幕上是不可能完全照搬物理鍵盤的設計的。
在iPad剛剛發(fā)布的時候,其內置的 Safari 瀏覽器完全算的上一個殺手級應用。而現在,iPad平臺上有大量的優(yōu)秀應用程序,蘋果再也沒有必要將上網體驗當作iPad最大的賣點了,大量的應用程序就是賣點。雖然現在iPad上的瀏覽器已經不算是最重要的應用,但仍然是整個平板體驗重要的部分之一。
而 Google 顯然比 Apple 更加注重瀏覽器的體驗,桌面平臺的 Chrome 瀏覽器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斬獲10%以上市場份額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證明。在蜂窩系統(tǒng)上,其集成的瀏覽器也非常優(yōu)秀,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它的體驗絕對超過了當今的iPad,而且速度是難以置信的快,因為它運行在目前世界上最快的 Soc 芯片上:NVIDIA Tegra 2(T20),在欣賞瀏覽器的優(yōu)雅界面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性能。
測試結果非常明顯,Xoom 的瀏覽器性能直接秒殺掉了iPad的瀏覽器性能,不知道蘋果的員工看到了這個成績會不會不好意思。但不得不說,如此優(yōu)秀的瀏覽器性能很大程度上得歸功1GHz頻率、雙核心的 Tegra 2 處理器,正是因為這款處理器的優(yōu)秀表現,才讓Xoom的瀏覽器性能完全可以和桌面版瀏覽器媲美。
而且,Xoom的瀏覽器絕對不僅僅只是性能非常優(yōu)秀,在體驗方面也絕對是目前所有平板電腦中最優(yōu)秀的。Google 大膽的將 Chrome 的標簽風格引入到了蜂窩系統(tǒng),這種標簽切換方式的體驗不知道要比iPad好多少倍,如果你在PC或者Mac上使用過 Chrome 瀏覽器的話,應該已經能夠體會到 Chrome 標簽的優(yōu)勢,而在 平板上,用手指操作更加直接。
刷新、前進、后退、添加書簽、開新標簽、返回主頁等都是我們平常在上網過程中非常常見的操作。在蜂窩系統(tǒng)上,用戶不僅僅可以通過瀏覽器上部的工具欄來完成這些操作,而且還可以在屏幕靠邊的位置滑動拇指來打開一個彈出的控制對話框,不管是左手拇指還是右手拇指都可以。
Chrome 瀏覽器上的“匿名瀏覽”模式也完全在蜂窩系統(tǒng)的瀏覽器中得到了體現,在這個模式下瀏覽不會留下任何資料和歷史記錄。
同時我們還以測試桌面瀏覽器的標準測試了蜂窩系統(tǒng)中瀏覽器的 Acid3性能和HTML5性能,其中Acid3得到了完美的滿分,但HTML5測試表現不太優(yōu)秀,只得到了195分。
摩托羅拉Xoom瀏覽器HTML5性能測試(原尺寸圖片 1、2、3)
這就是平板應用的未來,隨著平板電腦上硬件的性能的發(fā)展,未來完全可以從各方面PK桌面電腦的性能,而到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在平板電腦上運行各種變態(tài)的桌面應用。
蜂窩系統(tǒng)中的email和Gmail程序都非常優(yōu)秀,采用兩欄式的界面設計,文件夾/收件箱在左邊欄,而郵件內容以及預覽都在右側的一大塊區(qū)域顯示,整體來看和Gmail網頁版設計理念類似,但顯然要漂亮很多。
郵件程序中附件的處理方式非常漂亮,在郵件面板的頂部有一個專門的附件按鈕,點擊這個按鈕就可以看到這封郵件中的附件列表,直接下載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像我們平常收郵件那樣,需要拖到郵件正文底部找附件下載。
同時,當手指滾動郵件列表的時候有非常強烈的平滑滾動感,郵件應用的整體用戶體驗比iPad感覺更好一些,可能是因為Xoom的硬件性能很強大吧。
不過郵件應用似乎有一個很小但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當我在這個應用中刪除郵件之后,不能與我們 AnandTech的IMAP服務器同步,也就是說服務器上的郵件并不會得到刪除,但郵件下載沒有問題,Gmail應用也沒有這個問題,而且之前版本的Android手機也沒有出現過這個問題,所以這個Bug應該是蜂窩系統(tǒng)中一個沒有被發(fā)現的小Bug(譯注:原文沒有寫是不是其他非Gmail郵箱也有這個問題)。
數據/內容傳輸
像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這樣的設備,能不能與傳統(tǒng)的桌面電腦進行很好的數據同步也是易用性的一方面,比如封閉的iPad在這方面就做的很不好,iTunes實在是太難用了。不過在采用蜂窩系統(tǒng)的Xoom上,一切都非常簡單。
在Windows系統(tǒng)上識別的Xoom驅動器
當你通過USB線將Xoom和PC連接之后,我的電腦里很快就會識別出一個便攜式設備驅動器,完全不需要什么額外的東西,安裝驅動什么的步驟就更加沒有了。
與蘋果機同步有一點點不同,不過也算不上復雜(反正比iPad簡單的多)。Google在Android設備中采用的是媒體傳輸協(xié)議(MTP),但這個協(xié)議不能在OS X系統(tǒng)下原生工作,要向通過USB與Mac系統(tǒng)交換數據必須要一個額外的應用程序,不過 Google 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啟動 Android 文件傳輸工具(Android File Transfer)就可以。

音樂&視頻回放
Google終于在蜂窩系統(tǒng)中加入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音樂應用,在音樂應用工作的時候,用戶可以通過點擊“提醒”圖標來控制音樂的播放,比如暫停、播放、跳過等等。
在10.1英寸、16:10的大屏幕平板上看視頻的體驗自然不用多說,但目前文件對視頻文件的格式支持仍然很不好,只能支持 H.264 編碼的.3gp和.mp4文件(譯注:原文沒提是否能支持Google自己的WebM),個人認為在NVIDIA推出四核心Tegra(KAL-EL)之前,我們很難有機會可以在平板上看任意視頻而不需要轉碼。
播放不兼容的視頻時播放器的出錯提示
Xoom上集成了前置攝像頭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視頻聊天,使用視頻聊天的方式有兩種,鑒于 Android是Google的產品,蜂窩系統(tǒng)中集成的視頻聊天功能也自然是 Google Video Chat??梢哉f Google Video Chat 是目前全世界最為方便的聊天工具,它完全支持所有 PC 和蘋果電腦,用戶只需要在 Gmail 網頁中就可以與聯系人聊天。在蜂窩系統(tǒng)中,Google Video Chat應用的名字叫做Talk。
啟動Talk程序之后,首先需要使用Google帳號進行登錄,直接用Gmail郵箱帳號即可,剩下的就和在Gmail中使用Google Video Chat差不多了,你可以直接給任何一個在線的人發(fā)送聊天請求,只需要點擊在線聯系人的名字,然后請求啟動視頻聊天即可,當然也可以接受別人發(fā)來的聊天請求。
視頻聊天開始之后,視頻會直接鋪滿整個屏幕 ,但在這個過程中仍然可以使用蜂窩系統(tǒng)的多任務功能,不過當你在視頻聊天的過程中切換到其他應用的時候,視頻會中斷,直到你完成其他應用的操作再次返回到聊天界面。而聲音傳輸在這個過程中不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視頻聊天的時候啟動其他應用程序玩的話,對方能聽到你的聲音,但看不到你。
在聊天的過程中,如果對方給你發(fā)消息的話,會直接在屏幕的左下角顯示,右側的控制欄也有給別人發(fā)消息的圖標,如上圖所示。同時,你還可以像iPhone 4的FaceTime一樣,在視頻聊天過程中切換前后攝像頭。
另外在聊天的過程中還可以啟動圖像防抖(線性控制),在晚上啟用這一功能之后效果非常不錯,但如果在全速狀態(tài)的話(關閉防抖)視頻會出現明顯的抖動。
我發(fā)現的視頻聊天的唯一問題就是聲音大小的控制是非線性的,在100%的時候顯得聲音很大,如果低于100%的話聲音又過于的小,非常之糾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蜂窩系統(tǒng)中,只有這一個應用會出現這種聲音大小非線性控制的問題,其他所有地方都沒這個毛病。
同時,用戶還可以單獨對聊天應用程序的Mic和音箱聲音大小進行調節(jié),這一點做的很不錯。根據我的測試,在辦公室聊天將兩者都調到100%效果很不錯。
和iPhone的FaceTime不一樣,Xoom上的視頻聊天使用Wifi網絡,也可以使用3G網絡,視頻的畫質不能算非常好,但對于聊天來說完全足夠了。Xoom上的前置攝像頭像素本來就不高,而且相信用戶最不愿意在聊天時看到的就是卡的一塌糊涂。視頻傳輸時的帶寬會在400Kbps以內,根據我的測試發(fā)送帶寬是360Kbps,接收是300Kbps。
前面我們說到了Android 3.0蜂窩系統(tǒng)中有很多專門開發(fā)的應用程序,這一點和iPad一樣。比如在Email應用中的分欄式瀏覽在以前的Android手機中就沒有,而未來還有更多的Android應用程序會專門針對蜂窩系統(tǒng)開發(fā),開發(fā)者也會大量的“相關菜單”應用程序接口。
目前已有的Android 2.x應用程序也可以在蜂窩系統(tǒng)上工作(難免有一些會有小問題),Google的解決方案是將這些應用程序默認全屏幕顯示,分辨率不夠的其實就是簡單的放大,iPad上也是這種方式,不過它默認的是按應用的實際分辨率顯示,用戶可以自行放大到全屏。

另外我們前面已經說了在蜂窩系統(tǒng)中Google拋棄了“Menu”按鈕,但如果系統(tǒng)中有安裝非原生蜂窩系統(tǒng)應用程序的話(Android 2.x應用),在屏幕左下角的三個按鈕旁邊會多出一個虛擬的菜單按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兼容老應用程序,用戶可以通過這個虛擬的Menu按鈕來啟動老應用程序。
在這個月初的MWC大會上我注意到同樣采用蜂窩系統(tǒng)的三星Galaxy Tab 10.1在運行有些東西的時候并不穩(wěn)定,鑒于三星發(fā)布的時候很匆忙,我以為是沒有裝上最新版本的蜂窩系統(tǒng)所導致的。但作為蜂窩系統(tǒng)的重量級、核心級、較高級合作產品Xoom表現怎么樣呢?
從我過去兩天的使用經歷來看,Xoom上的蜂窩系統(tǒng)也經常會出現崩潰的情況,遠沒有運行 Froyo系統(tǒng)的Atrix 4G表現優(yōu)秀,在這兩天我遇到了不少應用程序崩潰的情況,不管是原生的蜂窩應用程序還是老版本的Android應用程序都有,比如Twitter的應用就崩潰的非常嚴重,即使重啟系統(tǒng)也無法工作。
如圖所示,正如我所說的,不僅僅是第三方的應用程序愛崩潰,就連蜂窩系統(tǒng)的瀏覽器、攝像頭應用甚至電子市場都在我使用的這兩天時間中崩潰過。
另外目前蜂窩系統(tǒng)還不支持MicroSD卡,但Google將會在即將發(fā)布的系統(tǒng)更新中解決這個問題。除此之外系統(tǒng)中還有一些奇怪的毛病,比如在重新啟動系統(tǒng)后,后臺書聚會自動啟動,即使你已經將其關閉了。整體來看,我個人感覺蜂窩系統(tǒng)推出的有點太急,或許是主要為了搶在某個即將到來的重量級平板之前發(fā)布?不過雖然崩潰頻繁且有很多怪毛病,但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大多數時間還是沒有嚴重問題的,而且Google會在未來的軟件更新中逐漸解決這些問題。
<
說到使用平板電腦拍照的問題上,我…(等我先笑一下),這確實有點可笑,你需要兩只手高舉著這么一大玩意兒使用它后面的攝像頭來拍照,要是在大街上拿著這么一個東東拍照該多么拉轟啊…但是Xoom的后置攝像頭確實是用來拍照和錄像的。
雖然用這個東西拍照會比較囧,但是如果你不怕丟人的話,操作起來還是蠻方便的。如上圖,在拍照/攝像界面下,所有的操作按鈕都在屏幕右邊的一個圓形控制面板和下面的幾個按鈕上,這樣你的大拇指就可以很方便的進行操作??刂泼姘迳系陌粹o并不多,但該有的確實都有了,拍攝的時候你也可以像iPhone 4一樣切換前后的攝像頭,即使在拍攝視頻的時候切換速度也非??欤辽倥c我們之前評測過的智能手機要快。
Xoom照片拍攝樣張(更多樣張請點這里)
拍照的畫質表現令人驚訝,照片層次感非常優(yōu)秀,尤其是在陰天拍攝的銳度和細節(jié)都能夠很好的體現。但如果提高焦距的話圖像的清晰度和曝光就會大打折扣了,如下圖:
Xoom照片拍攝樣張
上傳到優(yōu)酷變成了標清版本,想看高清版直接在這里下載(7.5MB)
另外這里還有一段使用Xoom錄制的720P視頻,整體表現也還是非常不錯的,沒有任何的卡滯和拉絲現象。
Google在整個蜂窩操作系統(tǒng)上都啟用了GPU硬件加速的功能,鑒于這一點,我希望在Android 3.0上的體驗能夠達到Windows Phone 7一樣優(yōu)秀。最后得出的結果是在流暢度方面基本差不多,但仍然不夠完美。
蜂窩系統(tǒng)上的性能相比之前版本的Android系統(tǒng)似乎更加取決于后臺運行的程序所占用的資源。我并不確定是不是蜂窩系統(tǒng)在后臺應用方面沒有像之前版本的Android一樣會經常的干掉后臺應用以釋放內存,還是由于我在這種大屏幕上設備上開的后臺應用太多。反正我發(fā)現在玩Xoom的時候,我手動去干掉后臺應用的頻率比玩Froyo手機進行同樣的操作要高。這可能是由于較快的硬件配上較快的系統(tǒng)本身就會顯得慢一些,雖然差距不大,但仍然比較明顯。
在Xoom上,不管是切換桌面屏幕,還是操作小工具以及提醒,整個體驗都非常流暢。應用程序的啟動也很快,包括平滑滾動的感覺超過了以往任何一代Android系統(tǒng)。不過在平滑滾動方面,我還是覺得它沒有達到iOS/WP7的標準。另外由于目前蜂窩系統(tǒng)還不支持Flash,所以目前還不好評價Flash會不會改變這種瀏覽體驗。
從基準性能的測試結果來看,Xoom的整體表現要比摩托羅拉Atrix 4G手機差一些,這顯然是由于采用了更高的原生分辨率,這種情況在3D游戲測試的情況下更為明顯。當然,基準性能測試并不能完全代表用戶的體驗,沒準這個測試程序本身在蜂窩系統(tǒng)下運行也不準確呢。
目前上市的Xoom都是使用美國Verizon網絡的EV-DO基帶版本,也就是3G版(可升級到4G)。根據我的測試,下載速度從剛開始的0.35Mbps,一路飆升到1.89Mbps;而上行速度從開始的0.1Mbps到最高的1.09Mbps,平均下載速度達到900Kbps,而上行速度達到600Kbps,這非常符合羅利北部的Verizon網絡典型速度。
相比而言,iPad 3G在相同測試地點具有高達1.3Mbps的平均下載速度,但上傳速度只有0.2Mbps。但需要注意的是iPad 3G使用的Modem是和iPhone 3GS一樣的,它只支持HSDPA而不是HSUPA,所以其理論上傳速度也只有384Kbps。
在今年晚些時候,摩托羅拉和Verizon會給Xoom用戶免費提供升級到4G LTE的服務,由于這個新的Modem需要焊接到主板上,所以用戶自己沒有辦法升級,不過摩托羅拉已經在Xoom上留好了LTE SIM卡插槽以及SIM卡托盤。
Xoom還集成了單一數據流最高可達72Mbps的2.4G 802.11n Wifi模塊,根據我的實際測試,其峰值傳輸率可以達到36Mbps,為我們測試過Wifi性能的所有產品中最快的產品,沒有之一。iPad在這方面的測試中,最高到過30.4Mbps。
另外,和所有Android 2.2之后的手機產品一樣,你可以直接利用Xoom創(chuàng)建一個Wifi熱點,將3G網絡分享給其他支持Wifi的設備使用。
摩托羅拉在Xoom的官方規(guī)格表中宣稱這款產品可以高達10小時的電池續(xù)航時間,和蘋果宣傳的iPad電池續(xù)航時間一樣。由于我也是兩天前才拿到這款產品,所以沒有時間去運行我們整套的電池續(xù)航能力測試程序,不過還是測試了兩種情況下的電池續(xù)航能力。
第一種是測試在3G網絡下,主要以網頁瀏覽作為應用進行測試,表中的其他產品也采用相同的測試方法:
大家可以看到,在這種測試環(huán)境下Xoom足足運行了超過9.5小時才宣告沒電,這個電池續(xù)航時間已經足夠你不吃不喝不干活上一整天網了。
第二個測試是在Wifi網絡下,應用包括上網、聽音樂、在后臺下載郵件等操作的電池續(xù)航時間,這種應用可以算得上是平板上比較重的負荷了:
測試的結果幾乎和上面相同,達到了9.48小時,也就是說Xoom在Wifi環(huán)境下,即使運行一些額外的后臺程序,都可以連續(xù)上網九個多小時,不得不說表現是非常不錯的。但遺憾的是這次沒有測試視頻播放的時間,但我將會在最近抽出時間來完整的測試Xoom的電池續(xù)航時間,畢竟咱不能因為性能強就接受電池續(xù)航弱的毛病吧。
經過前面的漫長測試,這篇文章終于可以告一個段落了。不得不說,Xoom的表現大大的超過了我的預期,在蜂窩系統(tǒng)上,我們看到了Google在平板電腦操作系統(tǒng)上完全不輸于蘋果的實力,它很好的詮釋了平板電腦系統(tǒng)不僅僅可以有非常優(yōu)秀的應用程序體驗,還可以給用戶更大的可定制機會和靈活性,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大幅度的超越了封閉的iPad。如果你是一個iOS的死忠那么我沒什么話說,但如果你還猶豫不決,或者覺得兩者都非常優(yōu)秀,那么蜂窩系統(tǒng)可能會將你推向Google用戶陣營。
最令我感到難忘的是Google在UI方面做的一切,它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Android系統(tǒng)的優(yōu)秀。在蜂窩系統(tǒng)上,我們可以看到確實使用了Android UI中的一些元素,但并不是完全將之前版本的Android進行了對平板電腦設備的優(yōu)化,從很多方面都顛覆了Android之前的界面,看起來更像是Google打造的另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tǒng)。
如果你現在要問我更喜歡使用Xoom還是iPad,我會明確的告訴你是前者。一方面Xoom的硬件是iPad絕對比不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軟件更加適合多任務工作。相比iOS的雙擊Home切換多任務以及被動的通知系統(tǒng),我個人對蜂窩系統(tǒng)的多任務界面以及通知系統(tǒng)非常滿意。我并不認為蜂窩系統(tǒng)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但在多任務這方面確實強過iOS設備很多。
當然,在這方面也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前面說到的多任務列表最多只能顯示5個應用就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除此之外,操作系統(tǒng)以及應用程序的穩(wěn)定性不佳、不支持SD卡以及隨機的系統(tǒng)錯誤等問題都還困擾著目前最為優(yōu)秀的Android平板,我曾就這些問題專門問過Google,但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收到Google的答復。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真的想買的話,至少等到蜂窩系統(tǒng)的下一次更新之后再出手。
至于Xoom本身,我非常喜歡它優(yōu)秀的硬件搭配以及細致的外觀設計。磨砂的外殼手感讓我不必擔心它會從我手里滑到地面,而且它本身的功能也非常齊全。電池續(xù)航能力也完全可以與iPad叫板,更重要的是有于它采用的硬件系統(tǒng)非常強大,在性能上也比iPad更快。
屏幕方面的表現雖然不算太差,但和iPad相比確實有一定的差距。這恐怕是我唯一要抱怨的Xoom的硬件部分,如果是一款售價499美元的平板,我可能并不會太過的關注這一點,但作為一個售價高達800美金的平板,我希望它能夠對得起它的價格。我非常滿意它的分辨率,但我同時也希望它在對比度方面有更好的表現。
最后我要說我非常高興看到基于蜂窩操作系統(tǒng)的平板電腦終于上市了,去年很遺憾Google錯過了與iPad競爭的機會,但這種情況一定不會在今年出現。雖然說本文的結論對于今天晚上就要發(fā)布的iPad 2來說有點不公平,但我還是要說如果我今天就必須買一臺平板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Xoom,當然我不會如此犯神經,我會好好看看蘋果今天晚上將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