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提升三倍!Intel歷代核芯顯卡對比
泡泡網CPU頻道6月13日 酷睿處理器為桌面PC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代酷睿的亮點多到足以讓人瞠目結舌,i7-920、i5-750等經典產品不僅讓用戶難以忘記,甚至至今仍在不少用戶的愛機中服役。第二代酷睿的性能提升和整合度提高也讓我們記憶猶新,架構與工藝的全面提升讓Core i7-2600K、i5-2500K同樣成為強悍無比的高性能產品。然而到了第三代和剛剛發(fā)布不久的第四代產品之中,不少用戶都不能很滿意:CPU性能的提升越來越小,風冷超頻幅度也沒有提升。

智能酷睿處理器正式誕生于2008年,而在2010年正式步入32納米,不過HD Graphics還并未誕生,因為在第一代Core i3處理器中,Intel還是采用45納米圖形顯示核心與32納米CPU共同封裝如一顆芯片之中,兩者還不能算作真正的完全融合,而僅僅是共同封裝。所以Intel也沒有正式使用核芯顯卡的名稱。

而到了2011年1月份,SandyBridge核心的第二代智能酷睿處理器之時,HD Graphics 2000/3000系列顯示核心全面融入處理器之中,很多人最初并不理解這一舉動:我們買了i7、i5處理器的玩家,還需要那么可憐的一點點集成顯卡水平的核芯顯卡嗎?盡管事實上它卻是很強,強到干掉了之前集顯中的最強者:AMD 880G芯片組中的Radeon HD4250。

HD Graphics采用EU單元的設計,可編程著色硬件被稱為EU,包含著色器、核心、執(zhí)行單元等,可以從多個線程雙發(fā)射時取指令。內部ISA映射和絕大多數DX10.1 API指令一一對應,架構很像CISC,結果就是有效擴大了EU的寬度,IPC也顯著提升。抽象數學運算由EU內的硬件負責,性能得以同步提高。Intel表示,正弦(sine)、余弦(cosine)操作的速度比現在的HD Graphics提升了幾個數量級。
Intel此前的圖形架構中,寄存器文件都是即時重新分配的。如果一個線程需要的寄存器較少,剩余寄存器就會分配給其他線程。這樣雖能節(jié)省核心面積,但也會限制性能,很多時候線程可能會面臨沒有寄存器可用的尷尬。在芯片組集成時代,每個線程平均64個寄存器,Westmere HD Graphics提高到平均80個,Sandybridge則每個線程固定為120個。
所有這些改進加起來,SNB里每個EU的指令吞吐量都比現在的GMA HD顯卡增加了一倍。 Intel將新一代的整合顯卡命名為HD Graphics 3000和2000系列,其中3000擁有12個EU、2000擁有6個EU。

得益于每個EU吞吐量翻番、運行頻率更高、共享三級緩存等特點,即使只有六個的時候性能也會相當令人滿意,都要比上代12個EU的GMA HD顯卡強悍。
可以說第一代核芯顯卡:HD Graphics 3000/2000系列的開創(chuàng)雖然意義重大,但是并沒有讓它走進千家萬戶:很多用戶還是選擇使用一塊獨立顯卡來獲得更好的3D圖形性能。不過在筆記本電腦方面,隨著IvyBridge的發(fā)布,這一年開始Intel創(chuàng)立了超極本規(guī)范用以對抗當時意氣風發(fā)的MacBook,所強調的重點就是輕薄、省電、高續(xù)航能力,對于移動PC平臺來說,HD Graphics的存在意義要遠遠高于桌面平臺。因此,更強大的HD Graphics 4000的問世也就是必然之中的了。

由于3D晶體管和22納米兩大制造工藝上的革新,IvyBridge擁有了更強大的資本。HD4000的性能再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相信:在對游戲性能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時候,核芯顯卡也可以勝任圖形處理的任務。

相對于第一代核芯顯卡,HD4000已經有了2倍的提升。
就在一周之前,Intel宣布了Haswell架構的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我想讓人最為關注的部分已經不是CPU性能了,GPU儼然已經喧賓奪主,成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Intel也為第四代核芯顯卡取了一個名字:Iris,中文名稱為銳炬。好吧,這個名字總讓我想起了Retina,你叫視網膜,我就叫虹膜。(備注:虹膜屬于眼球中層,位于血管膜的最前部,在睫狀體前方,有自動調節(jié)瞳孔的大小,調節(jié)進入眼內光線多少的作用。)


這一代開始,Intel也多少意識到了高性能PC用戶對于核芯顯卡的需求程度畢竟有限,將標準版、超頻版處理器的核芯顯卡的規(guī)格限制在了HD4600,而更高規(guī)格的HD5000/5100/5200則不會出現在普通版本的處理器之中,而加入了全新的R尾綴型號:Core i7 4770R,該版本的處理器則會配備規(guī)格不凡的HD5200銳炬顯卡。

HD4600的性能相對于HD4000已經有了接近30%的性能提升,同樣不可小覷。
自2010年的第一代i3處理器以來,核芯顯卡已經走過了3年之多,而HD Graphics也從GMA HD進化到了如今的Iris。盡管沒有將所有型號匯集到統(tǒng)一平臺進行測試,不過根據歷次測試的數據成績,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不算精確,但是相對準確的性能對比結果:

不知不覺之間,相對于第一代GMA HD顯卡,HD4600的性能已經提升了3倍之多,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就算我們再崇尚高性能獨立顯卡,板載集成顯卡的消失和入門級獨立顯卡的逐漸淡出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核芯顯卡如今卻是可以獨當一面,成為娛樂應用的一件武器,而不再是雞肋都不如的存在。同時,Intel更強大的HD5200還沒有進入桌面市場,假以時日相信核芯顯卡會在PC市場有著更大的作為?!?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