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路!酷睿處理器發(fā)展歷程全回顧
Intel并不是自誕生以來就獨孤求敗的江湖大俠,它曾有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AMD。盡管只是一個后來者,盡管要從Intel獲得授權才可以制造x86架構計算機處理器,盡管要服從各種協(xié)議(比如讓Intel無償使用各種處理器專利技術),但是AMD從來沒有讓Intel安心過。在奔騰時代,AMD曾經幾次上演了精彩的逆襲:Thunderbird和Duron全面趕超同期的奔騰、賽揚,速龍的誕生更是讓Intel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境之中,不管是奔騰4還是奔騰雙核,似乎都已經無法再次坐穩(wěn)處理器王座的位置了。
在AMD最為意氣風發(fā)之時,Intel也開始了反擊。雖然不很意外但是還是讓人眼前一亮的事情發(fā)生了:Intel放棄了使用二十多年的奔騰品牌,啟用了全新的Core名稱。這是一次看似大膽的賭博,恐怕沒有人想到,這一次不僅是Intel反擊戰(zhàn)打響的號角,更是稱霸微處理器市場的揭幕戰(zhàn)。
全新Intel Core 2處理器標識
2006年8月,Intel正式發(fā)布了Core架構處理器,產品命名也正式更改,并且第一次采用移動、桌面、服務器三大平臺同核心架構的模式。以桌面版的Conroe核心為例,處理器性能不再只由頻率決定,而是由Performance = Frequency x Instructions per Clock Cycle,即:性能 = 頻率 x 每個時鐘周期的指令數(shù)(不考慮架構等因素)這個公式決定。Conroe之所以能夠在降低頻率的同時,還能夠讓性能大幅提升,關鍵就是每個時鐘周期可執(zhí)行的指令數(shù)提升了。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記住以下幾個技術名詞:寬位動態(tài)執(zhí)行(Wide Dynmaic Execution)、宏融合(Macro-Fusion)和128位SIMD執(zhí)行能力,這些都是提高Conroe每個時鐘周期執(zhí)行指令數(shù)的重要手段。相比之前的奔騰4、奔騰D簡直是天壤之別。實際上,新一代Conroe處理器基于的Core(酷睿)微架構相比之前的Netbrust架構有80%以上的部分是重新設計。
Core 2 Quad四核心處理器
首批推出的Core 2 Extreme 6800和Core 2 Duo E6300都顯示出了非常好的效能。不僅超越上代產品40%之多,在功耗發(fā)熱上的表現(xiàn)也讓人瞠目結舌。除了Core 2 Duo之外,Intel在06年底還發(fā)布了首款四核處理器:核心代號為Kentsfield的QX6700和Q6600,盡管被對手AMD嗤笑為“膠水四核”,但是由于Conroe架構強悍的效能,即便非原生架構的四核處理器在性能上也已經無人能敵了。
關注我們
